各县、区人民政府,辽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驻市各中省直单位: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强做大民族品牌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打造吉林区域品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21〕45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扩大高品质产品和高水平服务供给,通过重点培育、持续提升和整体打造,推动辽源品牌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标准引领。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品质的需求为核心,将绿色、低碳、环保作为全新质量属性,通过高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塑造优质优价优服务的品牌形象,提高辽源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激发企业提升质量和建设品牌的内生动力。加强政府引导、推动和监管,开展品牌宣传推介。
3.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加强对辽源品牌建设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聚焦辽源特色优势产业,挖掘品牌潜力,赋能品牌价值,推动实施品牌战略,形成品牌建设整体规模效应,实现品牌建设新的突破。
(二)主要目标。
深入实施品牌创建提升行动,配合省政府开展“吉致吉品”区域品牌认证,推动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向区域品牌升级,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发展。重点围绕辽源大米、鲜食玉米、禽蛋、东丰梅花鹿、东辽黑猪、东辽柞蚕、食用菌、林果等地理标志产品、安全优质绿色产品,打造辽源农产品和食品品牌;围绕冰雪旅游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现代文化产业、养老服务产业、交通运输产业、商贸流通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打造辽源服务品牌;围绕袜业+现代纺织产业、钢铁+冶金建材产业、蛋品+农产品加工产业、高精铝+轨道客车产业、梅花鹿+医药健康产业、矿山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打造辽源制造品牌。规范引导我市优势产业,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吉致吉品”吉林区域品牌认证。到2025年,“吉致吉品”获证主体达到8家以上,认证证书达到12个以上;到2026年新增工业品牌15个、农业品牌15个、服务业品牌20个。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完善,质量水平大幅提升,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全面实现与国内先进省市区域品牌共享共建。
二、重点任务
立足辽源实际,突出资源禀赋,实施“三大品牌建设工程”,通过“标准+认证+标志+文化”加快培育“标准高、特色强、质量好、品牌响”的辽源农产品、辽源服务、辽源制造区域品牌。
(一)实施农业产业优质品牌建设工程。
突出辽源大米、鲜食玉米、禽蛋、东丰梅花鹿、东辽黑猪、东辽柞蚕、食用菌、林果等优质特色农产品标准引领,加大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建基地、重标准、创品牌,彰显特色农产品质量优势和品牌价值,打响辽源农产品品牌。
1. 辽源大米。建立完善大米质量追溯体系,引导企业制定质量内控标准,开展有机、绿色认证。加大辽源大米市场推广和宣传,鼓励企业参加知名农业展会,提高我市大米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有关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 鲜食玉米。充分发挥我市地处黄金玉米带优势,按照省粮食和储备局部署,加快构建鲜食玉米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增强鲜食玉米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实现“品牌做响、产业做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农业农村局、有关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 禽蛋。发挥金翼蛋品、明乾禽蛋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引导企业制定地方标准,加强蛋鸡养殖基地建设,打造中国“蛋谷”。(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有关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 东丰梅花鹿。依托东丰国际梅花鹿创投园,开发梅花鹿药品、保健品、食品等产品,打造“马记鹿茸”“强身”“神益”“六嫂”“立鹿”等知名品牌,建立区域品牌联动发展机制,形成品牌“抱团式”发展态势。围绕“中国梅花鹿之乡”“皇家鹿苑”主题,发展集观赏、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产业。(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旅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东丰县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5. 东辽黑猪。鼓励引导吉林双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创新养殖模式,建成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的东辽黑猪生产基地。做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扩大东辽黑猪品牌的全国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东辽县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6. 东辽柞蚕。推进泉太镇、安石镇、安恕镇等乡镇柞蚕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东辽柞蚕加快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建成链条完整、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有区域特点的县域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培育形成特色区域品牌,逐步扩大东辽柞蚕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林业局、东辽县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7. 食用菌。优化食用菌品种结构,重点发展东丰羊肚菌、富硒木耳、桑黄等特色品种,发挥佰晟源现代农业、正旭食用菌等龙头企业作用,带动农户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强化宣传推介措施,提升食用菌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有关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8. 林果。坚持发展以红松果林为主的坚果类,以黑果花楸为主的长白山浆果类,以元宝枫为主的木本油料类,以柞树为主的放养类,以龙丰、龙冠、梨等为主的果树类五大板块经济林,推动林果产业发展,延长林果产业链条,全力培育和发展林果产品品牌。(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有关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服务业特色品牌建设工程。
立足推进服务业转型提质,突出冰雪旅游、乡村旅游、现代文化、养老服务、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产业,着力构建辽源现代服务业品牌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打响辽源服务品牌。
1. 冰雪旅游产业。以鹿鸣湖哇酷戏雪乐园、北国冰雪红豆谷、朝阳村生态冰雪旅游度假区、东丰西城冰雪乐园等冰雪产品为重点,结合开展民俗文化展示、速度滑冰、雪地足球等文旅体活动,打造“玩冰戏雪 吉D过年”品牌形象,提升冰雪旅游产业在全省的影响力。(责任单位:市文旅局牵头,有关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 乡村旅游产业。积极推进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点、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评定评选工作。全市重点打造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十个市级乡村旅游精品村(点)。加大对顾大山庄、朝阳村等特色乡村旅游宣传及营销推广力度,扩大辽源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责任单位:市文旅局牵头,有关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 现代文化产业。擦亮琵琶之乡、农民画之乡、剪纸之乡、梅花鹿之乡等特色文化名片,建设辽源特色文化之乡。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不断创新辽源特色文化发展形态,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具有辽源特色的新型文化业态品牌,加强文化交流,助力壮大我市文化产业。(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旅局、各县区宣传部、有关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养老服务产业。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指导辽源颐康养护院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帮助建立服务标准体系和制定相关服务标准,提升“医养结合”模式下的规范化、标准化运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以颐康养护院为示范,打造辽源“颐康”养老服务品牌,实施精准幸福养老。(责任单位:市民政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有关县区政府、辽源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5. 交通运输产业。针对数字交通建设项目生命周期,进一步提升分析研判、应急处置和出行服务能力,推进理念、机制、业务和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更好的服务。(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牵头,有关县区政府、辽源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6. 商贸流通产业。围绕农产品流通、居民生活服务、商贸物流等领域的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推动商贸流通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品牌认证,推动商贸流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牵头,有关县区政府、辽源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7.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围绕健康服务、公共文化、金融服务等领域,以促进城乡、区域、人群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构建更高水平、更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品牌。(责任单位:辽源市品牌建设工作推进组各成员单位)
(三)实施先进制造业领航品牌建设工程。
立足巩固优势产业,提升新兴产业,聚焦专精特新,完善制造业领域标准体系,深耕企业品牌培育,加快提高工业质量水平,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我市工业企业最具影响力品牌评选活动,评选出三十个有辽源地方特色,在各重点产业具备引领作用的最具影响力工业品牌。在袜业产业评选出十大袜业品牌,突出发挥袜业+现代纺织产业地方特色。在钢铁+冶金建材、蛋品+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精铝+轨道列车、梅花鹿+医药健康产业等重点产业产品中评选出二十大地区级最具影响力品牌,提升我市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促进制造业升级,为提升制造业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1. 袜业+现代纺织产业。坚持以智能制造、品牌再造、高端发展为重点,持续放大袜业+现代纺织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红经济,实现品牌再造、品牌提升、品牌输出,开展袜业品牌培育活动,依托东北袜业园、欧蒂爱袜业、天马松鹤、鹿人等行业领军企业培育辽源袜业十大品牌。进一步增强具有辽源特色的袜业品牌影响力,推动“中国袜业纺织名城”跃升为“世界袜业纺织名城”。加强袜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工作,指导东北袜业申报“辽源棉袜”证明商标。(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有关县区政府和辽源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2. 钢铁+冶金建材产业。推动冶金、建材和新材料产业围绕产业链、工业链、价值链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立足钢铁、水泥等产品,依托鑫达钢铁、金刚水泥等行业领军企业培育白云山、万厦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特色品牌。以绿色制造、节能、环保、循环利用为基础,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和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有关县区政府和辽源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3. 蛋品+农产品加工产业。推动产品向方便化、功能化、专用化、国际化和天然化方向转型发展,加大对金翼蛋品的“金翼”、龙泉酒业的“龙泉春”、东丰药业的“马记”等产业核心企业的品牌推进力度。以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为重点,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推进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精细化、高端化、全产业链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辽源检查分局、有关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 高精铝+轨道客车产业。发挥大型铝挤压装备优势,加快车用铝合金轻量化产品研发,做大做强现有轨道客车铝型材,以启星铝业的“启星”、利源精制的“利源”等核心企业和品牌为依托,延伸发展汽车轻量化材料以及铝板、带、管、棒、线、箔等产品,加快实现高精铝由材料供应向产品供应转变,打造北方高精铝加工基地、轨道交通装备配套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有关县区政府和辽源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5. 梅花鹿+医药健康产业。发挥梅花鹿、化学原料药产业集聚优势,以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优化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加快推动梅花鹿+医药健康产业全产业链拓展,加大知名品牌的培育力度。推动化药产业生态化生产、梅花鹿产业规模化发展,全力打造区域领先的全省医药健康城。(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辽源检查分局、有关县区政府和辽源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6. 矿山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依托辽源装备制造的产业基础,提高采煤机、掘进机、智能袜机、智能立体停车设备、智能粉料制粉成套设备等产品品牌影响,提升方大锻造的“金蝶”、瑞意粮食机械的“瑞意”系列装备制造业品牌力,推进传统装备绿色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增强企业和产品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有关县区政府和辽源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7.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立足产业优势,推动龙头企业积极研发新产品,培育企业在汽车轻量化、动力电池、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品牌建设。推动鸿图锂电隔膜、华纺静电、富奥制泵等企业进一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打造辽源自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品牌。推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品牌化、专业化,全面提升品牌影响力。全力推进吉林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和轨道客车产业配套基地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有关县区政府和辽源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辽源市品牌建设工作推进组,形成合力推进工作机制。品牌工作推进组各成员单位要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形成良好的育牌、创牌、保牌、用牌氛围。要充分发挥各县区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集中力量推进特色鲜明、质量过硬、信誉可靠的产品和服务开展区域品牌认证,推动区域品牌建设有序发展。
(二)强化政策支持。
区域品牌建设工作经费列入各部门年度预算,保障品牌培育、宣传推广、日常监管等工作开展。发挥好各类专项资金、融资信贷等支持作用,引导全社会加大对辽源品牌建设的投入,鼓励企业更好的“走出去”。鼓励各县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制定品牌建设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品牌认证获证主体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
(三)强化体系保障。
加快构建分步实施、分类指导、渐次推进的品牌培育体系,在地理标志产品、名牌产品、国家省级示范试点等已基本形成品牌优势的产品和服务中予以转化和培育,在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中予以孵化培育,推动产品和服务优质品牌建设的协调整合,保障“吉致吉品”区域品牌整体效应。
(四)强化品牌宣传。
鼓励我市特色产品积极参与“吉致吉品”区域品牌认证。加大“吉致吉品”品牌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推广和营销应用路径,以“中国品牌日”“质量月”等为契机,利用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等展会,加强自主品牌宣传,提升辽源品牌社会影响力。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传播品牌发展理念、价值主张,营造品牌发展氛围,讲好辽源品牌故事。通过举办发布会、推介会、主题展会等系列活动,塑造辽源品牌整体形象。
辽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