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标图案以“辽”字为主创元素,用狂草手法演变出“旭日初升、祥龙飞天、神鹿跳跃、辽水奔腾”的形态造型,巧妙蕴含了龙山、辽水、鹿乡等辽源元素,寓意辽源充满活力、充满希望、蒸蒸日上,充分体现了“皇家鹿苑”、“东辽河畔明珠”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城市魅力,展现出辽源人豪迈大气,敢为人先,创新发展,勇于开拓,阔步迈向未来的时代精神。
  整个市标简洁明快、动感十足、色彩标准采用红黄绿蓝渐变成五彩图腾,分别代表“五城辽源”,勾勒出辽源天蓝、日丽、水碧、山青的美丽画卷。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政策法规

辽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2-06-09 10:59 信息来源:市文旅局
打印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根据《吉林省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吉政发〔2019〕17号)、《关于加快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吉办发〔2020〕23号)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20]38号)》文件精神要求,经市政府同意,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不断满足人民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为主线,以提升群众体育参与水平和质量为核心,积极倡导

  运动促进健康理念,加快全市智慧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去哪儿健身、怎么健身等问题,着力提升全民健身服务和全民健康水平,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发展,共建共享健康辽源。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健康生活。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辽源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助力人民健康,大幅提升全市人民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把提升健康素养作为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普及健康知识,激发人民热爱健身、追求健康的热情,让健康行为和健身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科学健身。

  2.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强化跨部门协作,鼓励和引导单位、社区(村)、家庭和个人行动起来,推动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系统连续的体质测量、评价、健身指导、健康促进一体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

  3.群防群控,动态调整。在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群防群控意识,各级服务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参与者均应克服疫情防控麻痹思想,及时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和当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调整,按照当地疫情防控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动态调整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疫情防控标准和措施。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深度融合大格局初步呈现,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健身在“大健康”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群众健身意识显著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6万人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实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标准化,体育器材设施城乡覆盖率达到100%,县(区)级以上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建设达到100%,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有力推进健康辽源建设。

  到2030年,全民健身成为人们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幸福生活的社会风尚,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不少于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形成区域健身与健康深度融合特色,呈现辽源健康模式。

  二、主要任务

  (一)加大政策宣传。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举措。要将“运动是良医”“以运动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大卫生观理念统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相关政策制定实施全过程。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引导人们树立体育健身健康观,形成全民健身生活化的社会氛围,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形成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作推进合力。

  同时,以运动与健康为主题,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卫生健康、教育、民政等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开设全民健身栏目,举办讲座论坛,制作公益广告、宣传片、宣传画,出版科普图书、音像制品等,以及通过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部队、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养老机构等“八进”形式,广泛宣传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程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监督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程全面落实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组织开展“健身与健康论坛”、“健身达人选秀”、“健身健康家庭评选”等主题活动,进一步革新群众健身与健康观念,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促进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各项活动中来,在全社会倡树健身带来健康的共识,让运动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自觉。

  (二)推动机制融合。探索建立“大体育”、“大健康”的政府与社会力量协作机制,把全民健身融入到各行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共治、共赢的适应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制度体系,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政府重点工作,纳入健康辽源建设,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政府目标绩效管理考核,纳入改善民生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任务,纳入文明城市(县城)测评体系,推动健身与健康服务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联动、部门联合、组织联手”的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全民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一是要建立多部门联动管理机制,改革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不同部门共同参与、协商治理。同时,积极强化服务职能,不断加快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工作。二是要通过规划、资金投入及政策制定形成吸引全社会参与的制度环境,充分调动各方资本力量,形成多元融资、筹资格局,促进不同体育组织发展,使体育组织市场化,发挥体育的独特优势,通过组织体育赛事活动助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三是要落实和完善对体育行业的税费、工商、土地、金融信贷、招商引资等方面优惠政策,完善扶持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三)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一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促进城乡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和少数民族乡、村倾斜。紧紧围绕便民惠民、实用高效,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六边工程”建设。公共体育场馆固定时间向公众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35小时,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330天;公休日、法定节假日、学校寒暑假期间等,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推出全民健身消费券,与体育产业企业、公益体育场馆联动,对全民健身消费活动进行补助,鼓励体育消费意愿,促进体育产业企业快速发展,活跃市场氛围。推动公共体育场馆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服务,吸引公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提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公共服务能力。二是打造举步可就的全民健身设施。合理布局体育场馆设施,在落实居住区和社区体育场馆设施用地标准的同时,充分利用社区、公园、办公楼宇、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并与教育、卫生、文化等功能设施相融合,实现大型体育设施与中小型体育设施、公共场地设施与经营性场地设施、竞技体育设施与群众体育设施统筹规划、功能互补、共同发展,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体育场馆、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公园、社区全民健身广场、户外多功能球场、冰雪运动、健身步道、自行车健身绿道等场地设施,全域打造完善居民现代生活需要的“15分钟健身圈”,以及汽摩运动和航空运动等户外基地建设。落实国家体育总局“百城千冰计划”,2025年以前在我市建设2个人工制冷可移动式冰场和10个自然浇冰可移动式冰场。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加强安全监管,有序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充分挖掘各类体育场地设施的全民健身功能,提升体育场地设施综合利用率。

  (四)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通过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群等群体健身健康干预计划,促进重点人群健身与健康活动开展。因势利导,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推进居家健身常态化,探索搭建居家健身服务平台。发挥“互联网+”优势,大力推广居家健身、线上培训、体医融合新模式、新业态、新理念,构建健身专家库与资源库,加强不同人群健身方法的研制与推广,尤其加强中华传统健身方法推广。

  持续提升辽源城市节暨马拉松赛活动、“6·18全民健走日”活动和公路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的影响力,继续打造一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特色的“爽动盛夏”夏季系列和“乐动冰雪”冬季系列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有效开展全民健身和冰雪运动“八进活动”,为各类人群提供类型丰富、选择多样、更具针对性、更加个性化的体育服务,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全民健身,增强全民体质和科学健身素养。打造具有辽源山水与资源、民族特色、区域优势及行业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扶持推广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形成群众体育赛事多元化办赛主体。

  (五)推进智慧化发展。围绕“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推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相结合,通过APP手机端或web电脑端,实现健身场所地图搜索、导航,促进体育健身场馆活动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科学健身指导、经营服务统计等整合应用。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探索辽源市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路线,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加强分析应用。将步道、体育公园与竞赛、旅游、休闲、教育、文化、科技等进行深度融合,打造融合型健身步道,提高全民健身工作智能管理水平,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工作技术手段创新,提升体育工作者工作效率,及时对活动开展、设施维护、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进行科学指导、信息发布和服务跟踪,使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精准。

  (六)提高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服务新模式。树立健康促进理念,制定科学健身活动指南,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提高健身与健康指导服务水平,探索成立“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指挥中心”作为“治未病”试点,探索打造“健康小屋”,建立公卫体检智能数据采集系统,大胆尝试健身与健康领域改革,先行示范带动,逐步建立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站点。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等级结构,引导体育教师、健身俱乐部教练、教练员、优秀运动员等各类体育专业人才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大幅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率,增强全民感受度。深化体医融合,探索研究主动健康关键技术,推广智能化体质健康测定、健身咨询及制定运动处方等科学健身服务,统筹整合体育资源和医疗资源,构建运动伤病预防、治疗与急救体系,推进体医深度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推动社区、养老机构等建立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运动健康服务机制,推广集科学健身、心理调适、运动营养及伤病防护为一体的主动健康管理新模式,促进群众身心健康。

  (七)实施深度融合人才支撑工程。人才是全民健身与全面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的核心因素,需要相关的体育人才与医疗人才进行深度结合来为群众服务。全民健身与全面健康深度融合发展需要大量既懂运动健身又懂医学的“运动医生”和“健身活动指导者”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实施人才支撑工程,一是探索建立“体医融合”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开放的“运动医生”培养和资格认定制度。同时,改革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模式,加强学生“体医结合”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二是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健身领军示范人物的发掘与扶持力度,重视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中榜样人物的培育。三是加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人才队伍的互联互通,形成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互动局面,为各类体育健康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辽源市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作。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融合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各级体育、卫生保健、发展改革、教育、民政、财政、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文化和旅游、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做好政策制定、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等相关工作。

  (二)切实推进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照本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因时因地制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制定工作方案,分解细化目标任务,落实责任部门和人员,明确完成时限,确保与健康辽源建设各项工作同步部署和落实。

  (三)完善财税政策。完善公共财政全民健身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大力支持基础性、公益性场地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健身消费需求。确保与体育强市建设各项工作同步部署和落实,对经认定符合享受财税政策的企业,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四)强化监督评估。将融合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年度督查内容,实行年度监测和终期评估相结合,市文旅局、市卫健委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市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作推进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事项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附件:关于《辽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的政策解读

(责任编辑:高峰)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