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标图案以“辽”字为主创元素,用狂草手法演变出“旭日初升、祥龙飞天、神鹿跳跃、辽水奔腾”的形态造型,巧妙蕴含了龙山、辽水、鹿乡等辽源元素,寓意辽源充满活力、充满希望、蒸蒸日上,充分体现了“皇家鹿苑”、“东辽河畔明珠”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城市魅力,展现出辽源人豪迈大气,敢为人先,创新发展,勇于开拓,阔步迈向未来的时代精神。
  整个市标简洁明快、动感十足、色彩标准采用红黄绿蓝渐变成五彩图腾,分别代表“五城辽源”,勾勒出辽源天蓝、日丽、水碧、山青的美丽画卷。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规划计划>>年度计划

关于辽源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4-01-29 08:46 信息来源:辽源日报

  
  ——2014年1月15日在辽源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辽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大会书面报告辽源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不断下行的经济压力,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经济和社会实现稳步持续发展。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00亿元,可比增长9%;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25.5亿元,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4.9亿元,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1亿美元,增长22.9%;节能减排全面完成省下达目标。
  (一)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势头良好。今年,我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363.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50.9万亩,比去年增加了20.6万亩。全市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46.7亿斤,增长8.5%,实现五连增。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增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面启动。10个园区建设项目、30个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基地、30个高标准牧业小区、30个生态休闲农家乐基本建成。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启动实施“百村示范”第二批工程,重点推进“东辽县安石镇、金州乡现代农业,东丰县拉拉河镇蔬菜产业”市级样板区建设。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02亿元。两县工业集中区承载能力有所提高,东丰梅花鹿特色产业园建设顺利实施,东辽县工业集中区供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完工。
  (二)工业经济稳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预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185亿元,增长15%。重点培育发展高精铝加工、冶金铸造、纺织袜业、汽车零部件、医药、矿山装备、建筑机械和软件八大产业集群,预计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6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6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05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预计完成270亿元,增长22.7%,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2.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2个百分点。鸿图锂电隔膜、瑞意粮食机械等6户企业被审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个。加快全市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中聚新能源有限公司、东北袜业园织袜有限公司和麒鸣生物有限公司3户企业被批准为高新技术企业,东辽日月星有机肥有限公司等12户企业被新确认为省级科技企业。麦达斯铝业等12户企业被新认定为吉林省创新型科技企业。我市获批建设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省级创新型试点市。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2%。
  (三)智慧城市步伐加快,促进服务业提质跃升。
  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我市被国家住建部正式确定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全市目前已建成覆盖全地区的移动通信网、数据网、传输网等基础网络,现有2G网基站1328个,3G网基站454个,网络市区覆盖率99.9%,城区宽带覆盖率97.9%。云计算中心已为省委组织部党建平台、辽源市公众信息网等提供云服务。云端下中小企业协理平台、CPK智慧城市安全研发中心和东北袜园“智慧园区”项目上线使用,市民卡已发放3.2万张。智慧城市配套设备生产制造基地投入使用。辽源电子商务园区在东北袜业园建成运营,成为我省首家电子商务园区,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融资平台建设,新增2户担保公司、7个行业“互保池”。金融企业存贷款余额预计分别完成381.8亿元、280.5亿元,分别增长15%和22%。现代物流业获得发展,其中仙城物流园年交易量达到106万吨,年交易额达到16.5亿元。扎实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鴜鹭湖旅游度假区、聚龙潭生态旅游度假区和龙首山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26亿元。
  (四)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重点项目支撑作用增强。
  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8%。通过实施市领导包保、重大项目调度推进、“一网通”并联审批服务等措施,强力加快项目建设。全市3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420个,开复工率达到100%。伊通至开原(辽源段)高速公路、麦达斯铝合金板带箔材生产线、凯旋王国创意园、“智慧辽源”、金州现代农业产业园、辽河北岸大型城市综合体等项目进展顺利,投资带动作用明显。项目储备进一步夯实。共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200个,总投资1139.7亿元。围绕国家和省政策支持方向和投入重点,积极主动沟通和有效对接,资源型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到位2.74亿元,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其配套资金到位5.29亿元等,为我市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五)加大协调推进力度,特色城镇化取得积极进展。
  围绕打造吉林省中南部区域中心城市,我市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组织实施老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市区“九路三桥”和26条巷路改造竣工,新建农村水泥路205公里。南部新城建设稳步实施。北部新城实施东西孟园区二期工程,已有园区孵化器、佳德碳纤维等8个入园项目开工建设。寿山新区净水厂、创业服务中心、变电所等项目推进较快。东丰西城区的盛京大酒店、方成·银河湾商住综合体等34个项目相继开工和建成使用,形成了集行政、商住、教育、文化、医疗、体育于一体的新城区。白云新城新入住256户。那丹伯镇200万头(只)畜禽交易市场开工建设。加快推进辽白经济一体化,区内建成“二横五纵”道路交通网络格局。加快推进示范镇率先发展。我市金州乡进入全省首批示范城镇,享受省政府出台的支持示范镇发展38条优惠政策。
  (六)强力实施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
  加强节能管理。分解落实节能指标,组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工业节能,开展万家企业“对标”工作,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高耗能行业得到有效遏制。全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73%。加强减排管理。对重点行业、企业进行全方位监管。坚持对每个减排企业日常管理和定期检查相结合,严格执行企业月报制度,有效地保证了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推进结构减排。加强对污染严重的化工、造纸等行业“十五小”以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限批,从源头上控制了“三高”项目落地。加强机动车尾气管理和机动车环检合格证发放工作,共发放环保合格标志万余个。2013年全面完成削减COD495.45吨、氨氮105.75吨、二氧化硫400吨、氮氧化物2800吨的减排任务。生态城创建工作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七)统筹抓好民生工作,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全市完成11个方面46件惠民实事,民生投入达到4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3800元和10529元,分别增长12%和15%。坚持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保障性安居工程有序推进,开工建设保障房294万平方米,安置回迁居民1.7万户,完成投资16.2亿元。配建廉租住房700套。综合整治老旧小区17个。暖房子改造192.6万平方米。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3.56%以内。新农保、城居保参保率达到100%。我市荣获全省人口计生考核综合先进奖第一名。抗灾救灾有力有效。面对严重的强降雨和龙卷风等罕见自然灾害,积极应对,科学组织,完成农村倒塌房屋恢复重建等建设任务。做好价格管理工作。欧亚购物中心、凯玛超市建立的两家平价副食品专营区,对稳定重要节庆日期间农副产品价格,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起到了良好作用。规范收费工作。依法对全市50项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整顿,累计为企业和群众减轻经济负担约2000余万元。
  (八)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对外开放程度持续提高。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项目354项,审批提速23%。积极推进土地收储交易制度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城乡土地综合整治,我市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获得1000亩用地奖励指标。“营改增”试点全面启动。推进公立医院、中医院、基层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基本药价平均下降30%,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全年引进域外资金475亿元,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增长25%。先后引进了台湾大润发商业综合体、速能达二维码应用、辽宁曙光汽车扭力梁总成等40个重大项目,涉及金融、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对促进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壮大民营经济、加快全面转型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结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部分行业受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安全生产大排查等因素影响,企业效益下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效果不突出。税源型、高科技含量的大项目少,项目建设周期长,建成达效慢等。对上述问题,我们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计划安排和任务
  2014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要求和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统筹,推进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安全发展。突出总量扩张、产业升级、改革开放、城镇化建设、县域发展、改善民生、生态建设、社会治理等重点任务,加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开创辽源转型发展新局面。
  (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计划安排。
  地区生产总值可比增长9%,地方级财政收入力争与经济增长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完成省计划。
  (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工作任务。
  1、以投资和项目建设为支撑,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2014年全市计划组织实施亿元以上项目超过220个,总投资125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417亿元。实施好重大基础设施类37个项目,重大产业类121个项目,重大科技创新产业类22个项目,重大民生类27个项目,重大生态环保产业类13个项目。重点推进辽源至长春铁路建设项目、宁波均胜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推进伊开高速公路(辽源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利源铝业轨道交通车体材料深加工、麦达斯铝合金板带箔材等项目复工建设;推进四松铁路、辽源至长春城际铁路、工银国际医药园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围绕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水利、铁路、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程、教育、医疗、社会养老等方面,加大资金和政策争取力度,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做好“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市”、“国家职业教育试点市”和“国家新能源试点市”前期准备和后期跟进落实工作。
  2、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一是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精深加工、高端带动、延伸链条、扩大产能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打造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信息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智慧辽源”信息和软件产业优势,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实施《辽源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实施计划》,建设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医药产业三个省级集聚区。二是坚决遏制资源能源过度消耗。加强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三是不断化解过剩产能。按照国家相关行业政策,采取分业施策方式,落实各项措施,不折不扣完成目标任务。四是加快企业创新步伐。把企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微观基础和重要载体,引导企业构建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3、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上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大项目,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把金翼集团打造成蛋制品行业的“双汇”和生物质能源循环利用的吉林样板。加快建设粮食高产核心区、畜牧产业精品区、园艺特产示范区、农畜产品深加工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增量升级工程”。新改扩建蔬菜棚室1000栋、标准化牧业小区30个,做大果品、梅花鹿、柞蚕、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按照生态、安全、绿色生产要求,加快建设拉拉河聚鲜园蔬菜产业园、南屯基秀水现代农业观光园,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家庭农场、农业企业200个以上,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0个以上。扩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范围,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增长10%以上。
  4、发展新兴服务业态,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与全省组织实施的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搞好承接,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家政、养老、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推进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高技术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加快培育消费热点,促进绿色消费、信用消费、文化消费和农村消费,特别是要抓住国家实施的“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机遇,加快三网融合试点,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深入推进农村特色专业市场建设,做大棉袜、黄牛、梅花鹿等原产地市场。大力培育义乌小商品城等商品批发市场,活跃二手房、二手车交易。组织实施旅游业发展规划,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提速提效。与全省文化旅游布局搞好对接,全力推进我市地方文化演艺场所建设。扎实推进凯旋王国创意园、鴜鹭湖旅游度假区、红叶岭森林公园、扎兰芬围民俗文化园、湿地公园、体验型民俗村等旅游项目建设。
  5、主动对接上级设计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积极稳妥”这一原则要求,把握好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妥善落实进城农民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的政策待遇。植入现代时尚元素,增强城市魅力活力。进一步完善南部新城建设规划,积极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加快新城区建设步伐。完善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实施“八路一桥”工程,维修20条巷路。继续改造城市供排水系统。推进辽西高速、集双高速及辽长铁路建设。实施水源地治理和两县县城补充水源等重大水利工程,解决辽源发展缺水问题。金州乡要加快农民住宅新区、工业及物流园区和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那丹伯镇要抓好麒鸣牧业农畜产品综合贸易园等基础工程建设,增强集聚带动能力。
  6、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美丽辽源建设。全力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辽源。加大节能降耗力度,落实国家和省里节能行动计划,重点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消耗评估审查工作,实施节能技改、建筑节能、合同能源管理等工程。加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落实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实施鑫达钢铁、大唐辽源电厂、巨峰生化等重点企业脱硫脱硝减排。清理整治市区露天明火烧烤,严禁农村秸秆焚烧。推进东辽河、仙人河(半截河)综合治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实施杨木水库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全面禁排。进一步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推进矿山湿地公园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环境,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
  7、加大惠民实事推进力度,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房在建规模210万平方米,回迁居民1.2万户。抓好7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尽快完成剩余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标准。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5万人。制定非公经济组织和小微企业参保促进政策。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挂钩的低保标准联动机制。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筹建职业教育集团。加强医疗卫生基础建设,加快重点医院扩建和特色专科医院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为城乡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实施“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全力办好十七届省运会。更新一批全民健身设施,为群众性、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和支持。
  8、继续扩大招商引资,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围绕打造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争取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50个,引进域外资金51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抓好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优化财税体制,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深化教育领域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养老服务改革。强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机制建设,努力盘活和有效利用存量土地,积极争取列入省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试点和农村宅基地流转试点。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发展局面。积极稳妥推进厂办大集体等各项改革。
  各位代表,辽源正处于深化改革、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拼搏进取、务实重行,为推动我市实现转型发展、全面振兴,构建幸福、美丽辽源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王施棋)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