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行各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国家和省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全面实施“三大产业”发展战略,着力开展工业提速增效、投资拉动、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加速推进城市经济转型与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以投资高速增长拉动工业经济,以工业高速度、高收益带动建筑、交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发展链条。财政实力大幅增长,金融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有较大改善,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与经济结构
经省统计局审核: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1.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4249 亿元的4%,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95亿元,增长10.4 %;第二产业增加值84.34亿元,增长30.9 %;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59.32亿元,增长13.5 %。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927元,比上年增长25.7 %。
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8:44.9 :37.1调整为2006年的16.3 :49.1 :34.6 。从各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5 %;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66.2%;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24.3 %。
表一: 地区及分县区生产总值
单位:万元
|
辽源地区
|
市直
|
东丰县
|
累计
|
增长%
|
累计
|
增长%
|
累计
|
增长%
|
生产总值
|
1716110
|
20.8
|
731180
|
18.5
|
380051
|
17.4
|
第一产业
|
279500
|
10.4
|
1117
|
-25.4
|
131244
|
7.0
|
第二产业
|
843415
|
30.9
|
396023
|
24.5
|
128386
|
26.4
|
工业
|
644220
|
31.0
|
271455
|
22.2
|
106886
|
24.3
|
规模以上
|
533322
|
36.0
|
228456
|
20.7
|
77382
|
38.8
|
建筑业
|
199195
|
30.7
|
124568
|
33.0
|
21500
|
40.0
|
第三产业
|
593195
|
13.5
|
334040
|
14.2
|
120421
|
16.0
|
续表
|
东辽县
|
龙山区
|
西安区
|
累计
|
增长%
|
累计
|
增长%
|
累计
|
增长%
|
生产总值
|
321129
|
22.3
|
178813
|
29.5
|
104936
|
37.0
|
第一产业
|
121178
|
6.5
|
18177
|
11.0
|
7784
|
11.0
|
第二产业
|
123900
|
57.0
|
117784
|
37.9
|
77321
|
46.9
|
工业
|
93890
|
70.4
|
99411
|
43.5
|
72578
|
48.8
|
规模以上
|
75742
|
90.6
|
88306
|
43.7
|
63924
|
53.5
|
建筑业
|
30010
|
27.0
|
18374
|
13.5
|
4743
|
22.3
|
第三产业
|
76051
|
9.2
|
42852
|
18.1
|
19831
|
8.6
|
财政 金融与保险
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13 亿元,比上年增长35.1 %。地方财政收入4.16亿元,增长5.3%,市本级财政收入完成7.62亿元,增长40.5 %。全地区一般预算财政支出 22.18亿元,比上年增长8.4 %。其中:市本级支出12.17亿元,下降3.1%;在市本级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1.17亿元,占市本级支出的9.6%;行政管理费支出1.27亿元,占10.4%;公检法司支出1.0亿元,占8.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48亿元,占20.4%;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0.71亿元,占5.8%;农业支出0.3亿元,占2.5%;文化体育支出0.3亿元,占2.5%;教育支出1.72亿元,占14.1%;医疗卫生支出0.34亿元,占2.8% 。
表二: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单位:万元
指 标
|
累计完成
|
为上年同期%
|
指 标
|
累计完成
|
为上年同期%
|
全地全地区一般预算收入合计
|
101299
|
135.1
|
全地区一般预算支出合计
|
221848
|
108.4
|
市本市本级小计
|
76150
|
140.5
|
市本级小计
|
121708
|
96.9
|
市直市直
|
53830
|
145.0
|
市直
|
92011
|
89.3
|
龙山龙山区
|
10237
|
127.5
|
龙山区
|
14495
|
134.2
|
西安西安区
|
8067
|
114.9
|
西安区
|
12597
|
122.0
|
开 开发区
|
4016
|
199.8
|
开发区
|
2605
|
179.8
|
东丰县
|
14415
|
120.1
|
东丰县
|
52613
|
121.5
|
东辽县
|
10734
|
121.1
|
东辽县
|
47527
|
132.8
|
全市金融业运行良好,各项存、贷款均呈现增长态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151.8亿元,同比增长15.3%;各项贷款余额为127.0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短期工业贷款为14.5亿元,同比增长77.3%;短期商业贷款为36.5亿元,同比增长35.2%;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表三:全市金融机构信贷收支余额
单位:亿元
指 标
|
2006年末数
|
比年初增加额
|
各项存款余额
|
151.8
|
16.4
|
其中:企业存款
|
22.8
|
1.0
|
储蓄存款
|
106.9
|
8.9
|
各项贷款余额
|
127.0
|
12.9
|
其中:短期贷款
|
93.8
|
14.4
|
中长期贷款
|
25.6
|
-5.2
|
票据融资
|
7.4
|
3.9
|
全市保险业发展健康,全年各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2.4 亿元,比上年增长18 %。
农 业
农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粮食产量上升,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26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15.5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35.4万吨,比上年增长9.4 %,创出历史最好水平。其中玉米产量112.2万吨,增长10.5%;单产达到每公顷9720公斤,增长9.7%;水稻产量13.9万吨,增长6.9%;单产每公顷8096公斤。豆类总产量6万吨。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种植业产值19.2亿元,增长14.3%;牧业产值23.4亿元,增长8.8%;林业产值0.8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全年蔬菜产量18.1万吨,比上年增长1.7%;生猪出栏数80.4万头,增长7.5%;牛出栏52.3万头,增长9.6%;羊出栏7.6万只,增长7.0%;家禽产量2695万只,增长13.6%。
新农村建设稳步开展,年初耕地总资源15.4万公顷,年内新开荒地及园地改耕地增加6382公顷;因国家基建占地减少198公顷,其他基建占地减少539公顷,退耕还林减少101公顷,合计减少838公顷.至年末耕地总资源16.0万公顷。农村基层组织中,有30个乡镇,其中镇的个数为22个;村委会有518个与上年相等,乡村户数为18.97万户,乡村人口67.5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数为41.3万人,乡村从业人员数为32.4万人。自来水受益村达124个,通汽车村500个村,电话村512个,年内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179个,完成投资额7106万元,实施村路建设,旧房改造.乡村公路建设完成868公里,总里程已达到3000公里。
表四: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指 标
|
单位
|
2006年
|
比上年增长%
|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135.4
|
9.4
|
蔬菜总产量
|
万吨
|
18.1
|
1.7
|
肉类总产量
|
万吨
|
19.9
|
10.6
|
鲜蛋总产量
|
万吨
|
6.45
|
13.7
|
牛羊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1.02
|
16.9
|
工 业
全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6 %;工业销售产值154.74亿元,增长47.3%;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53%,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6.75%,比上年增加3.2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5.07亿元,增长54.7%;出口交货值率为3.27%,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企业用电量为15.19亿千瓦小时,增长40.8%;生产规模较大的行业有煤炭开采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8亿元,增长18.1%;农副食品加工业,工业总产值23.8亿元,增长10.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工业总产值16.4亿元,增长85.5%;纺织业产值10.6亿元,增长136.4%;医药制造业产值11.1亿元,增长121.4%。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了大幅度的上升,在21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盈利企业186户,占85.7%。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2.2亿元,增长42.4%;利润总额3.32亿元,增长4.4倍;利税总额8.25亿元,增长103.1%,在利税总额中:国有企业为1.9亿元,增长43.9%;集体0.2亿元,增长32.3%;股份制企业3.7亿元,增长2.7倍;国有控股企业2.05亿元,增长35.5%。
工业企业资产不断扩大,其中:固定资产平均净值为80.9亿元,增长22.2%;流动资产平均余额60.3亿元,增长24.6%。
表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指 标
|
2006年
|
比上年增长%
|
工业增加值
|
53.33
|
36.0
|
轻工业
|
20.36
|
33.5
|
重工业
|
32.97
|
37.7
|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
16.15
|
13.7
|
股份制企业
|
24.9
|
60.7
|
其 他
|
9.1
|
35.8
|
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65.3亿元,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53.33亿元,增长36%,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实现11.1亿元,增长11.8% 。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继续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固定资产投资实现高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6.2亿元,比上年增长82.0%,增幅比上年提高16.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投资完成118.1亿元,增长80.9 %。采煤沉陷区治理、城市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进展较快,拆迁1.27万户,拆迁79.6万平方米,全市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面积达120.4万平方米,全市5万多居民喜迁新居。辽西铁路、辽源红五星、七一、连昌立交桥等重大工程有序推进。
表六: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单位:亿元、万平方米
|
本月止累计
|
去年同期累计
|
同比增长%
|
投资完成额
|
136.16
|
74.82
|
82.0
|
其中:城镇以上投资
|
118.06
|
65.33
|
80.7
|
农村非农户投资
|
18.10
|
9.49
|
90.7
|
房地产投资
|
13.91
|
5.65
|
146.2
|
房屋施工面积
|
141.84
|
55.74
|
154.5
|
房屋竣工面积
|
9.11
|
7.48
|
21.8
|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2%,房屋施工面积141.84万平方米,增长154.5%。 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带动作用明显。全市投资亿元以上的施工项目有62 个,比上年增加9 个;完成投资额 74.56 亿元,增长87.5 % ,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54.7 %。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9.92亿元,增长30.7%。
内外贸易
全市消费品市场十分繁荣和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4.7亿元,增长16.3%;饮食业零售额5.6亿元,增长16.9%。
表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单位:万元
|
本月止累计
|
上期累计
|
同比增长%
|
总计
|
510748
|
440680
|
15.9
|
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组
|
|
|
|
1、市
|
343879
|
293292
|
17.2
|
2、县
|
64268
|
56485
|
13.8
|
3、县以下
|
102601
|
90903
|
12.9
|
按行业分组
|
|
|
|
1、批发零售贸易业
|
447119
|
384548
|
16.3
|
限额以上
|
58154
|
43803
|
32.8
|
限额以下及个体户
|
388965
|
340745
|
14.1
|
2、饮食业
|
55920
|
47833
|
16.9
|
3、其他
|
7709
|
7146
|
7.9
|
进出口贸易实现较快发展,据海关统计,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307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9.2%。其中实现出口总值1300万美元,增长3.3%;实现进口总值1775万美元,增长164.1 %。
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28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
交通和通信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 %。全市公路交通运输完成货物运输量1817万吨,比上年增长7.6 %,完成货物周转量 3.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3 %。完成旅客运输量1859万人,比上年增长5.6 %。完成旅客周转量4.9亿人公里,增长4.8 %。
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 0.59亿元,增长87 %;电信业务总量3.86 亿元,增长12 %。
教育文化和科学技术
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2 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8所,共有小学469 所,初级中学 59所,高级中学9所,全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 99.8%。
各类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全市共有民办小学 4所,民办高中1 所,民办中学1所。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181人,在校生2718 人,毕业生860 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394人,在校生 8393人,毕业生1900人。普通高中招生6596人,在校生 18891人,毕业生5561人。初中招生14867人,在校生44005人,毕业生 15905人。小学招生9871人,在校生 67506人,毕业生 15360人。幼儿园在园幼儿 14876人。特殊教育招生 27人,在校生195人,毕业生39 人。
表八 : 2006学年度各类教育招生和毕业生情况
单位:人
指 标
|
招生数
|
毕业生数
|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
|
1181
|
860
|
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
|
580
|
320
|
各类中等职业教育
|
4394
|
1900
|
普通高中
|
6596
|
5561
|
注: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数据中不含技工教育数据。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 个,艺术、文化馆6 个,公共图书馆3个,新建博物馆(院)1座。
科技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经科技人员刻苦钻研,开发出一大批科技成果 ,获各等奖次57项,其中:工业8 项,农业8 项,药业研制和卫生医疗方面30 项。科研开发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了全市科技进步。
消费市场价格指数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2 %,同比下降了0.8个百分点,其中下降幅度较大的有: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3.2 %,衣着类价格下降2.3 %。另外有部分消费品价格上涨,如:食品类价格指数上涨3.8 %,居住价格指数上涨4%。
表九:2006年全市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
指 标
|
本期实际
|
上年同期
|
增减百分点
|
|
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总指数
|
101.2
|
102.0
|
-0.8
|
食 品
|
103.8
|
101.9
|
1.9
|
烟酒及用品
|
99.0
|
103.0
|
-4.0
|
衣着
|
97.7
|
99.0
|
-1.3
|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
101.0
|
100.5
|
0.5
|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
101.0
|
99.7
|
1.3
|
交通和通信
|
96.8
|
97.8
|
-1.0
|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100.6
|
100.5
|
0.1
|
居住
|
104.0
|
113.0
|
-9.0
|
医疗 卫生
公共卫生体系健康发展,市医院重建工程顺利进行。到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数211个,其中:市县级医院21个,乡镇卫生院4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个。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6528 人,比上年增长28.2%;其中:执业医师1982 人,比上年增长8.7%;执业助理医师339 人,注册护士1602 人。各类医疗机构实有床位 4111张,比上年减少32 张。万元以上医疗设备714台。全年医疗总收入2.87亿元,总支出2.81亿元。全年诊疗人次数171 万人,比上年增长18.8 %,治愈率88.64 %,比上年上升2.94 个百分点;好转率10.1 %,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就业、劳动工资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全年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12万人,比上年增长6.2 %。
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人数9.45万人,增长0.6%;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1万人,增长5.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079元,比上年增长21.8 %。
劳动就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创造城镇就业岗位3.85 万个,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在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2.1万人,年末全市尚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17 万人,登记失业率为 3.65%。
人口与居民生活水平
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 41.54万户;总人口123.22 万人,比上年减少0.15 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9 万人,出生率为7.32 ‰,比上年下降0.93 个千分点。全年死亡人口0.61 万人,死亡率为5.29 ‰,比上年上升0.33 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2 ‰,比上年下降1.28 个千分点。全市总人口按年龄结构分组:0-18岁人口达到23.58 万人,18-35岁人口达到33.81 万人,35-60岁人口达到 52.47万人,60岁以上人口达到 13.36 万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974.33元,比上年增长15.1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69 元,比上年增长13.6 %。
注:1、统计公报数据为当年实际数。
2、部分部门数据由辽源市统计局负责搜集。
3、“表一”的增长速度按2005年可比价计算;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按现价计算增长25.2%。
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市农业局调查数为4705 元,同比增长11.9 %。
5、公报中统计数据解答权由辽源市统计局负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