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统计局
(2010年3月2 日)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市委、市政府以两个转型为主线,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转型”为统领,实施了投资拉动,工业推动,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克服了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 342.08亿元,按可比价增长2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4.96亿元,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93.64 亿元,同比增长 27.4%,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51.13亿元,同比增长26.4 %;建筑业增加值 完成42.5亿元,同比增长30.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13.48亿元,同比增长20.1%。
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为10.2:56.6:33.2,其中:第一产业同比下降了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同比增长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2%、66.3%和31.5%。
全市生产总值增速高于上年0.3 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增速8.5 个百分点。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7636元,同比增长25.7%。
县区经济发展情况较好,县区生产总值合计完成22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64.6 %,比上年提高 1.4个百分点。
表一、全市及县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
辽源地区 |
市区(市本级) |
市 直 |
东丰县 |
||||
|
累计 |
增长% |
累计 |
增长% |
累计 |
增长% |
累计 |
增长% |
生产总值 |
342.08 |
22.0 |
209.78 |
23.8 |
124.79 |
21.8 |
75.6 |
26.5 |
第一产业 |
34.96 |
3.6 |
3.5 |
13.8 |
|
|
17.09 |
3.8 |
第二产业 |
193.64 |
27.4 |
124.23 |
26.3 |
54.87 |
19.8 |
39.29 |
45.8 |
工业 |
151.13 |
26.4 |
94.34 |
25.7 |
33.42 |
15.8 |
33.86 |
48.2 |
建筑业 |
42.5 |
30.5 |
29.89 |
31.2 |
21.45 |
28.0 |
5.43 |
33.2 |
第三产业 |
113.48 |
20.1 |
82.05 |
22.3 |
69.92 |
22.6 |
19.22 |
19.9 |
|
东辽县 |
龙山区 |
西安区 |
开发区 |
||||
累计 |
增长% |
累计 |
增长% |
累计 |
增长% |
累计 |
增长% |
|
生产总值 |
60.52 |
22.3 |
40.09 |
31.3 |
24.69 |
32.8 |
20.1 |
33.0 |
第一产业 |
16.52 |
3.0 |
2.50 |
15.0 |
1.24 |
10.3 |
0.16 |
5.0 |
第二产业 |
31.74 |
35.4 |
29.64 |
35.5 |
19.34 |
36.8 |
19.88 |
33.2 |
工业 |
23.48 |
36.2 |
25.25 |
34.6 |
17.17 |
36.7 |
18.5 |
33.8 |
建筑业 |
7.36 |
32.8 |
4.39 |
40.9 |
2.16 |
37.5 |
1.38 |
23.0 |
第三产业 |
12.25 |
21.8 |
7.95 |
22.3 |
4.12 |
23.9 |
0.06 |
19.2 |
二、财政收支
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3.84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市本级财政收入完成 17.61亿元,同比增长17.5%;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4亿元,同比增长23.6 %,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36亿元,同比增长21.2%;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增速 3.6 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 7.0 %,同比减少0.3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 2.44 %,同比提高0.04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支出
53.0 亿元,同比增长29.3 %,其中:教育支出 8.6 亿元,同比增长20.0%,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6.1亿元,同比增长18.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12.5亿元,同比增长64.5%。
表二、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计算单位:万元
指 标 |
累计完成 |
增长% |
指 标 |
累计完成 |
增长% |
一般预算收入合计 |
238443 |
19.2 |
一般预算支出合计 |
529870 |
29.3 |
市本级小计 |
176110 |
17.5 |
市本级小计 |
296375 |
24.6 |
市 直 |
118086 |
13.9 |
市直 |
211383 |
23.8 |
龙山区 |
26160 |
30.5 |
龙山区 |
38933 |
52.1 |
西安区 |
15187 |
21.3 |
西安区 |
29744 |
50.5 |
开发区 |
16677 |
21.8 |
开发区 |
16315 |
145.5 |
东丰县 |
32111 |
6.9 |
东丰县 |
118777 |
32.0 |
东辽县 |
30222 |
50.0 |
东辽县 |
114718 |
40.1 |
三、农业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6.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5.8万公顷,增长1.9%。粮食总产量106.3万吨,同比下降22.9%。
表三、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
|
单位 |
2009年 |
比上年增减% |
粮食 |
万吨 |
106.3 |
-22.9 |
其中:水稻 |
万吨 |
14.7 |
-0.7 |
玉米 |
万吨 |
85.2 |
-26.1 |
大豆 |
万吨 |
3.4 |
-17.1 |
薯类 |
万吨 |
3 |
-3.2 |
烟叶 |
吨 |
2 |
持平 |
其中:晒烟 |
吨 |
2 |
持平 |
蔬菜 |
万吨 |
17.2 |
-9.5 |
瓜果类 |
万吨 |
1.9 |
11.8 |
水果 |
万吨 |
1.8 |
-10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66 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 19.8亿元,同比下降15.7%;林业总产值完成 1.4 亿元,同比增长26.3 %;牧业总产值完成43.7 亿元,同比增长17.4 %;渔业总产值完成 0.3亿元,同比增长30.5 %;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完成0.9 亿元,同比增长47.8 %。
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9.2 万千瓦,同比增长14.6%;大中型农用拖拉机5450台,同比增长38 %;农用运输车5568 辆,同比下降28.5 %;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3.6 万吨,同比下降5.6%。
全市完成迹地更新造林面积1356.1公顷,同比增长36.4%;木材产量94522立方米,同比增长4.2%。
肉类总产量24.5万吨,同比增长16.5%;禽蛋类产量7.9万吨,同比增长16.7 %;奶类产量1.4万吨;水产品产量2501 吨,同比增长5.3%;水产品养殖面积3467公顷,同比下降3.7 %。
表四、主要畜牧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数
|
单位 |
2009年 |
同比增减% |
肉类 |
吨 |
244895 |
16.5 |
其中:牛肉 |
吨 |
80915 |
15.2 |
猪肉 |
吨 |
84157 |
10.1 |
家禽 |
吨 |
76843 |
27.5 |
奶类 |
吨 |
14130 |
-2.5 |
禽蛋 |
吨 |
79456 |
16.7 |
蜂蜜 |
吨 |
112 |
-24.3 |
|
公斤 |
57439 |
22.2 |
大牲畜年末存栏数 |
万头 |
59 |
4.2 |
其中:牛 |
万头 |
56.6 |
6.6 |
猪年末存栏数 |
万头 |
65.3 |
34.9 |
鹿年末存栏数 |
千只 |
163.6 |
24.1 |
|
|
|
|
四、工业
2009年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42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38.06亿元,同比增长29.9%,占全市GDP比重44.2%,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52亿元,同比增长22.3%。全市33个大工业行业中,盈利的有22个,占66.7%,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2.98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利润1.91亿元;纺织业实现利润1.02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润1.02亿元;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0.83亿元;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0.61亿元,6个行业共实现利润8.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79.7%。
六大行业工业增加值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较大。
表五、规模以上工业六大行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
||||
|
本年增加值 |
上年增加值 |
增长% |
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 |
辽源地区总计 |
138.1 |
105.1 |
29.9 |
100 |
六大行业合计 |
75.3 |
56.5 |
33.3 |
57.1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16.4 |
14.5 |
12.6 |
5.5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16.2 |
12.2 |
33.3 |
12.3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10.5 |
6.1 |
72.6 |
13.4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2.6 |
8.2 |
53.1 |
13.3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1.0 |
8.5 |
29.1 |
7.5 |
纺织业 |
8.7 |
7.0 |
24.3 |
5.2 |
全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311 户,完成工业总产值 331.9亿元,同比增长 37.9 %,完成工业增加值 93.4 亿元,同比增长35.0 %,完成税金4.6亿元,同比下降13.2 %;民营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8.4 %,应交税金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7.0 %,同比下降3.9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21.75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0.8%,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比工业增加值增长低9.1个百分点,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1.62吨标准煤,比上年1.75吨标准煤下降7.0%。
表六、2009年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产品名称 |
单位 |
生产量 |
增长(%) |
原 煤 |
万吨 |
1217 |
17.2 |
发电量 |
亿千瓦小时 |
30 |
75.5 |
化学纤维 |
吨 |
14905 |
29.2 |
化学药品原料 |
吨 |
3802 |
25.6 |
中成药 |
吨 |
5344 |
2.2 |
水泥 |
万吨 |
133 |
7.5 |
生铁 |
万吨 |
39 |
39.9 |
钢材 |
万吨 |
0.9 |
-68.2 |
铁合金 |
万吨 |
2.4 |
-1.2 |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7.32亿元,同比增长 35.28%;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9万元;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19亿元,同比增长43.4%;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13亿元,同比增长33.3%。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增长75.4%,增幅高于全市水平40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216.1亿元,同比增长62.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6.7 亿元,同比增长9.9 %;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6.4:65.5:28.1 ,投资额分别为26.1、266.7和114.5亿元;第二产业投资比重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全年资金来源409.2亿元,其中:自筹资金349.15亿元,占85.3%;国内贷款 30.23亿元,占7.4%;国家预算资金7.52亿元,占1.84%;利用外资 1.25亿元,占0.3%。年内施工项目744个,新开工项目606个。
房地产业发展稳定,全年各类房屋施工面积543.7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340.39万平方米,全年房屋施工面积369.7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4.84 %;竣工面积 35.2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7.9%;商品房销售面积71.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1 %,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 61.9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0%;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3.24亿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10.41亿元,同比增长4.0 %。
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2.5亿元,同比增长30.5 %;全市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面积178.3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2%。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全市共有公路客运营运线路286条,同比增加2条,跨省线路30条,跨市线路55条,高速公路线路28条,同比增加3条,客运线路平均日发班次1459次,同比增加102次。全市共有公路里程4042公里(辽源市公路处养护里程),同比增加56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96公里,二级公路555公里,三级公路67公里,四级公路3224公里;新建高速公路26.7公里。(新建高速公路归吉林省公路处养护,未计入辽源市公路里程。)全市有正规公路客运站32个,货运站4个;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完成 955万吨,同比增长21%,货物周转量完成24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0.0%(公路运输均为营业性运输,不含企业非营业性运输,按交通部新的报表体系,与上年报表体系不同。);公路旅客运输量完成1287万人,同比增长18.0%,旅客周转量完成7.9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4.0%;铁路货物运输量完成474.96 万吨,同比增长20.5 %;铁路旅客运输量完成79.48万人,同比增长33.6 %。
全年电信业务总量完成6.92亿元,同比增长20.5 %。邮政业务总量完成8657.6万元,同比增长34.8 %。全年发送信函81.1万件,发送包裹3.5万件、特快专递物品2.7万件。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4.3 亿元,同比增长19.8 %(按可比价增长)。
全年来本市旅游人数为85.0万人次,同比增长22.3%,占全省的1.55%。全市旅游总收入7.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6 %,占全省的1.37%。入境旅游人数为76人次,同比增长5.6%,旅游外汇收入6.62万美元,同比增长10.0%。
七、内外贸易和市场价格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0.5 亿元,同比增长20 %,其中:市的零售额完成60.2亿元,同比增长20.8 %;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完成 30.3亿元,同比增长18.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7.7亿元,同比下降13.2%;零售业完成零售总额72.4亿元,同比增长25.2%,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完成零售额1.8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完成零售额 10.4亿元,同比增长19.5%。
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6266万美元,同比下降9.2 %,其中:出口总值完成 4122万美元,同比增长11.6 %;进口总值完成2144万美元,同比下降33.1%。
全市招商引资提升明显,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同比增长49.3%;引进域外资金164亿元,同比增长54.0%。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8.2%,同比下降1.8%,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3.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7 %,衣着类价格下降8.2 %,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1.4 %,居住类价格下降0.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4.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1.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9 %。
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为98.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指数94.9%。
八、金融保险业
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6.6亿元,比年初增加23.5亿元,其中:短期工业贷款余额为22.8亿元,比年初增加3.1亿元;商业贷款余额31.3亿元,比年初减少1.5亿元;农业贷款余额23.8亿元,比年初增加4.0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45.1亿元,比年初增加12.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6.2亿元,比年初增加42.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38.9亿元,比年初增加8.3亿元。
保险业全年实现保费收入 5.93亿元,同比增长20.5%。
九、科技和教育
全年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9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9项,全年专利申请数83件,专利授权数28件,争取省专利发展资金项目24项。获省科技成果2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55项,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0%。
教育加快发展,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2 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所,小学411所,初级中学60所,高级中学9 所。
全市有民办高中1所,民办初中1所,民办小学3所。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942人,在校生4908人,毕业生530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670人,在校生13206人,毕业生3741人;普通高中招生7014人,在校生19538人,毕业生6212人;初中招生10935人,在校生37263人,毕业生14598人;小学招生8746人,在校生57541人,毕业生10828人;幼儿园入学幼儿15061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 %,初中入学率100.0%,高中入学率71.5%。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全市拥有文化馆4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2个。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 座,广播电视台2座,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7 %。全年出版报纸1.15万份。
全市在省级体育竞技比赛中获得金牌16枚、银牌11枚、铜牌26枚。
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数185个,其中:市县级医院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个。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5859 人,同比增加86人,其中:执业医师 2079人,执业助理医师318人,注册护士1926人。各类医疗机构实有床位4589张,万元以上医疗设备 1697 台。全年医疗总收入6.0亿元,同比增长30.0%,医疗总支出5.93亿元。全年诊疗人次数256.67万人,同比增长11.0 %,治愈率 74.2%,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好转率23.5 %,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
十一、环境保护和城市绿化
全市城区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浓度(PM10 )年均值为0.093 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2)年平均值为0.028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好转;东辽河河清断面化学需氧量(COD)稳定控制在67.19毫克/升以内,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东辽河辽源段出境水环境质量提高,完成省政府制定的环境质量指标;全市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国家三类水体标准。
全年实现削减化学需氧量(COD)2131吨,二氧化硫(SO2)削减12867吨,分别完成削减计划的118.4%和186.5%,完成了省、市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
全年共受理环保信访案件277件,处理277件,结案275件,结案率为99.3%。
全市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
全市城区植树52万株,其中:市区临街两侧植树4.2万株,新建绿地60.5公顷,同比增长52.6%,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1314公顷,同比增长5.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1.3%,比同比增加5.9个百分点。全市新建改造仙城大街、东吉大街、福镇大路等近60条街路,城区新建街路面积达55万多平方米。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9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42.47万户,户籍总人口 123.7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55.86 万人,占总人口的45.1 %;农业人口67.92万人,占总人口的 54.9 %。全市人口出生率7.66‰,死亡率5.36‰,自然增长率2.3‰。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47.8元,同比增长 11.7%;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76元,同比增长7.3%。
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3.1亿元,比年初增加24.8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 12369元,同比增长20%。
2009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13.3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7.21万人;全年离退人员中有7.26万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20.02万人,同比增长8.8%,工伤保险参保人员12.0万人,同比增长9.2%,生育保险参保人员12.01万人,同比增长64.5%。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良好,有收养单位33个,收养人数2846人,其中:敬老院31所,收养人数2539人;福利院2所,收养人数307人。全市享受城镇低保人数10.64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29万人。
2009年末,城镇就业人员33.48万人,同比增加5.59万人。年内新增就业人数3.67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1%,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
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2.1万人,其中:异地转移就业人数9.6万人,境外就业人数0.28万人。
注:1、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主要数据由市统计局提供,部分数据由市直有关部门提供,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