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统计局
(2011年2月28 日)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城市与民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济总量实现了新的突破,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工业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多变中实现较高增长,农业在灾年实现粮食大丰收,社会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综合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410.1亿元,同比增长(可比价)15.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2.7亿元,同比增长5.1 %;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30.4亿元,同比增长20.9 %,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96.7亿元,同比增长23.7 %;建筑业增加值完成33.7亿元,同比增长10.4 %;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37.0亿元,同比增长10.6 %。三次产业构成为10.4:56.2:33.4,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0.0%、66.5%和2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3167元,同比增长22.1 %。
县区经济发展良好,县区生产总值合计为275.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67.2 %。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表一、2010年全市及分县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
辽源地区
|
东丰县
|
东辽县
|
|
累计
|
增长%
|
累计
|
增长%
|
累计
|
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
|
410.07
|
15.6
|
92.82
|
17.2
|
75.20
|
18.8
|
第一产业增加值
|
42.7
|
5.1
|
20.64
|
10.3
|
18.52
|
7.9
|
第二产业增加值
|
230.4
|
20.9
|
49.22
|
23.5
|
41.76
|
26.5
|
工业增加值
|
196.7
|
23.7
|
43.2
|
25.0
|
32.54
|
30.0
|
建筑业增加值
|
33.7
|
10.4
|
6.02
|
15.4
|
9.22
|
15.4
|
第三产业增加值
|
137.0
|
10.6
|
22.95
|
12.7
|
14.92
|
13.6
|
2010年全市及分县区生产总值
|
龙山区
|
西安区
|
开发区
|
累计
|
增长%
|
累计
|
增长%
|
累计
|
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
|
52.22
|
23.5
|
30.14
|
17.8
|
25.02
|
19.0
|
第一产业增加值
|
1.98
|
1.5
|
1.28
|
-1.8
|
0.17
|
2.0
|
第二产业增加值
|
40.45
|
27.5
|
23.88
|
20.1
|
24.76
|
38.6
|
工业增加值
|
34.52
|
31.0
|
20.21
|
21.4
|
23.16
|
42.0
|
建筑业增加值
|
5.93
|
7.7
|
3.67
|
10.5
|
1.6
|
15.9
|
第三产业增加值
|
9.79
|
14.0
|
4.97
|
13.2
|
0.09
|
50.0
|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80636万元,同比增长17.7 %。其中:市本级财政收入完成206069万元,同比增长17.0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70623万元,同比增长18.3 %。全市财政支出640246万元,同比增长20.8 %,其中:教育支出 91348万元,同比增长5.9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5024万元,同比增长13.2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6631万元,同比增长36.2 %。
表二、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计算单位:万元
指 标
|
累计完成
|
增长%
|
指 标
|
累计完成
|
增长%
|
一般预算收入合计
|
280636
|
17.7
|
一般预算支出合计
|
640246
|
20.8
|
市本级小计
|
206069
|
17.0
|
市本级小计
|
367509
|
24.0
|
市 直
|
139298
|
18.0
|
市直
|
270558
|
28.0
|
龙山区
|
29580
|
13.1
|
龙山区
|
48883
|
25.6
|
西安区
|
15242
|
0.4
|
西安区
|
33316
|
12.0
|
开发区
|
21949
|
31.6
|
开发区
|
14752
|
-9.6
|
东丰县
|
37005
|
15.2
|
东丰县
|
141960
|
19.5
|
东辽县
|
37565
|
24.3
|
东辽县
|
130777
|
14.0
|
三、农林牧渔业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6.4万公顷,同比增长0.6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5.8万公顷,与上年持平。全市耕地面积182073公顷,比上年增加21326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5公顷,比上年增加0.02公顷。粮食总产量134万吨,同比增长26.1 %。
表三、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
|
单位
|
2010年
|
比上年增减 %
|
粮食
|
万吨
|
134.0
|
26.1
|
其中:水稻
|
万吨
|
16.6
|
12.9
|
玉米
|
万吨
|
108.0
|
26.8
|
大豆
|
万吨
|
4.4
|
29.4
|
薯类
|
万吨
|
4.9
|
63.3
|
蔬菜
|
万吨
|
14.3
|
-16.9
|
瓜果类
|
万吨
|
1.3
|
-31.6
|
水果
|
万吨
|
1.7
|
-5.6
|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78.2亿元,同比增长18.5 %,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30.5亿元,同比增长54.5 %;林业总产值完成1.1亿元,同比下降21.9 %;牧业总产值完成45.8亿元,同比增长4.8 %;渔业总产值完成0.3亿元,同比下降4.4 %;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完成0.5亿元,同比下降39.9 %。
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0.2万千瓦,同比增长15.9 %;大中型农用拖拉机6093台,同比增长11.8 %;农用运输车5555辆,下降0.2 %;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4.2万吨,同比增长4.4 %。
全市完成迹地更新造林面积718公顷,同比下降9.0%;木材产量81690立方米,同比下降13.6%。
肉类总产量28.5万吨,同比增长16.3 %;禽蛋类产量9.3万吨,同比增长16.8 %;奶类产量1.4万吨,同比增长2.4 %;水产品产量2231吨,同比下降5.9 %;水产品养殖面积3577公顷,与上年持平。
表四、主要畜牧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数
|
单位
|
2010年
|
比上年增减 %
|
肉类
|
吨
|
284784
|
16.3
|
其中:牛肉
|
吨
|
93882
|
16.0
|
猪肉
|
吨
|
91973
|
9.3
|
家禽
|
吨
|
95640
|
24.5
|
奶类
|
吨
|
14476
|
2.4
|
禽蛋
|
吨
|
92806
|
16.8
|
蜂蜜
|
吨
|
163
|
45.5
|
鹿茸
|
公斤
|
68653
|
19.5
|
大牲畜年末存栏数
|
万头
|
62.4
|
5.8
|
其中:牛
|
万头
|
60
|
6.0
|
猪年末存栏数
|
万头
|
70.9
|
8.6
|
鹿年末存栏数
|
千只
|
190.4
|
16.4
|
|
|
|
|
四、工业
2010年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351户,完成工业总产值592.89亿元,同比增长39.0%。完成工业增加值180.9亿元,同比增长26.0%,占GDP的比重为44.1 %。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07亿元,同比增长 41.9%。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3.64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利润2.08亿元,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1.95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润1.78亿元,纺织业实现利润1.06亿元,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0.8亿元,上述行业实现利润11.3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75.0%。
表五、规模以上主要工业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情况
|
|
本年增加值
(亿元)
|
上年增加值(亿元)
|
增长%
(可比价)
|
贡献率%
|
辽源地区总计
|
180.93
|
129.15
|
26.0
|
100.0
|
主要行业合计
|
86.42
|
62.35
|
38.6
|
46.5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17.70
|
13.62
|
13.5
|
7.9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21.83
|
14.66
|
38.0
|
13.8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10.56
|
7.05
|
35.5
|
6.8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4.71
|
10.28
|
36.6
|
8.6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1.73
|
8.35
|
25.7
|
6.5
|
纺织业
|
9.89
|
8.39
|
9.6
|
2.9
|
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314户,实现工业总产值471.02亿元,同比增长41.8 %,实现工业增加值134.72亿元,同比增长34.6 %,实现税金6.6亿元,同比增长43.1 %, 民营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9.4 %,应交税金占规模以上的工业比重为47.3 %。
县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2.0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8.5 %。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59.35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6.3%,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1.59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8.97 %,完成了省下达的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7.24 %的目标。
表六、2010年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产品名称
|
单位
|
生产量
|
增长(%)
|
原 煤
|
万吨
|
1330.9
|
10.8
|
发电量
|
亿千瓦小时
|
39.5
|
35.8
|
化学纤维
|
吨
|
10452.0
|
-29.9
|
化学药品原料
|
吨
|
3661.0
|
-3.7
|
中成药
|
吨
|
6691.0
|
25.2
|
水泥
|
万吨
|
142.4
|
7.0
|
生铁
|
万吨
|
40.6
|
3.3
|
钢材
|
万吨
|
22.7
|
24倍
|
铁合金
|
万吨
|
3.08
|
26.8
|
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1.91亿元,同比增长33.1 %。其中:农村完成投资134.42亿元,同比增长61.9 %,城镇以上投资完成407.49亿元,同比增长25.7 %。
工业投资完成371.21亿元,同比增长46.0 %,其中:制造业投资完成319.49亿元,同比增长47.9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0.78 亿元,同比下降41.3 %。一、二、三次产业投资额分别为35.9亿元、392.7亿元和113.4亿元,占总投资额比重为6.6%、72.5%和20.9%。
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为546.81亿元,其中:国家预算资金为7.58亿元,占资金来源1.4%,金融机构贷款24.95亿元,占4.6 %,利用外资0.6亿元,占0.1 %,自筹资金471.98亿元,占86.3 %。全年各类房屋施工面积905.2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413.53万平方米;全年房屋竣工面积110.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4.3 %。商品房销售面积87.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5 %,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80.1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4 %。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9.22亿元,同比增长45.2 %,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15.96亿元,同比增长53.3 %。
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面积254.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9 %。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市共有公路里程4030公里,新建公路48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89公里,二级公路506公里,三级公路68公里,四级公路3267公里。公路货物运输量1247万吨,同比增长30.6 %,货物周转量228697万吨公里,同比下降4.7 %;公路旅客运输量1475万人,同比增长14.6 %,旅客周转量81233万人公里,同比增长2.8 %;铁路货物运输量598.5 万吨,同比增长26.0 %;铁路旅客运输量100.6 万人,同比增长26.5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7.1 亿元,同比增长8.3 %;电信业实现增加值4.5亿元,同比增长10.6%;邮政业务总量5097万件,同比增长19.0 %,实现营业收入2809万元,同比增长11.5%,全年发送信函 68万件,国内特快专递邮件21.8万件,国际特快专递970件。
来本市旅游人数100.51万人次,同比增长18.3 %,占全省的1.55 %。旅游总收入10.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1 %,占全省的1.37 %。入境旅游人数为336人次,同比增长342.1 %,旅游外汇收入12.42万美元,同比增长87.6 %。
七、内外贸易和市场价格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7.5亿元,同比增长18.8%,
其中:城镇以上零售额95.6亿元,同比增长19.6 %;乡村零售额11.9亿元,同比增长13.0 %。按行业分:批发业完成8.0亿元,同比增长15.3%;零售业完成89.0亿元,同比增长18.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5亿元,同比增长23.2 %。
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6164万美元,同比下降1.6%,其中:出口总值完成3566万美元,同比下降13.5%。
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同比增长33.3 %,引进域外资金235亿元,同比增长43.3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8%,比上年上涨2.8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3 %,居住类价格上涨4.3 %,衣着类价格上涨2.3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2.0 %,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4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1.6 %,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0.9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8 %。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0 %。
八、金融、保险业
2010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1.3亿元,比年初增加4.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12.3亿元,比年初增加1.0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55.6亿元,比年初增加10.5 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9.2亿元,比年初增加43.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54.1亿元,比年初增加15.2亿元,储蓄存款余额173.5亿元,比年初增加20.4亿元。
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 7.17亿元,同比增长22.6 %;保险赔付1.02亿元,同比增长25.0 %。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共申报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7项,得到批准84项,项目申报批复率达66.0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科技发明三等奖1项。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增加值30.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6.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7.3 %。
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2 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所,小学377所,初级中学59 所,高级中学 9所,全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6 %。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826人,在校生8486人,毕业生982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487人,在校生 11976人,毕业生3563人。普通高中招生6904人,在校生20179人,毕业生6113人。初中招生 9840人,在校生 33054人,毕业生13557 人。小学招生10107人,在校生56751人,毕业生9960人。幼儿园幼儿17046人。特殊教育招生16人,在校生102人,毕业生4人。
全市初中入学率100.0 %;高中阶段入学率92.6 %。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 %。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全市拥有文化馆4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 2个。全市拥有广播电台 1座,电视台1 座,广播电视台2座,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0 %。
体育竞技比赛中获得金牌18枚、银牌18枚、铜牌18枚。全省体育运动会获金牌10枚、银牌10枚、铜牌15枚。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236个,其中:市县级医院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个。医疗卫生技术人员5861人,其中:执业医师 2176人,比上年增加97人,执业助理医师318 人,注册护士2048人,比上年增加122人。
各类医疗机构实有床位4580张,比上年减少9张。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908台,比上年增加211台。全年医疗总收入76157.36万元,同比增长27.0 %,总支出74898.9万元,同比增长26.3 %。全年诊疗人次242.04万人,同比下降6.0 %,治愈率 74.4 %,同比上升0.13个百分点;好转率22.74 %,同比下降0.83个百分点。
十一、环境保护和城市绿化
全市区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浓度年均值为0.09毫克/立方米、0.026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都达到国家三类水体标准。
受理环境信访投诉案件324件,结案率为100.0 %,满意率为100.0 %。
全市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12起,同比下降24.9 %;事故中死亡75人,同比下降23.5 %;其中:工矿商贸企业生产事故7起,同比下降38.5 %,7起事故中死亡7人,同比下降68.2 %;道路交通发生事故120起,同比下降36 %,死亡67人,同比下降4.3 %;发生火灾事故385起,同比下降23 %,死亡1人,同比下降83.3 %,煤矿生产实现无死亡。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0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43.34万户,全市户籍总人口为 123.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55.98万人,占总人口的45.2 %;农业人口67.77万人,占总人口的54.8 %。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61‰,死亡率为7.2 ‰,自然增长率为2.41‰。
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665.02元,同比增长9.3 %,其中:工资性收入10347.53元,增长7.1%,经营性收入935.09元,增长17.0 %;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608.13元,同比增长6.1 %,其中:食品支出3729.84元,衣着支出1527.04元,医疗保健支出1357.23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1 %,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324.26元,同比增长17.6 %,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为37.9%,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4.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8.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25.8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34.0万人,工伤保险人数13.7万人,生育保险人数13.6万人。全市共有收养单位32个,收养人数3397人,其中:敬老院30个,收养3178人;福利院2所,收养人数219人。全市享受城镇低保户户数59649户,享受低保人数87825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户数30533户,享受生活保障人数41067人。
城镇就业人员26.5万人,比上年减少6.98万人。年内新增就业人数35197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572人,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678人,比上年减少252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5 %,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
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42979人,其中:异地就业人数116454人,境外就业人数1775人。
|